2021/11/26

講核輻災不可能發生,但也不能置之不理 (Lí-káng Hu̍t-lîng Tsai-hāi Bô-khó-lîng Huat-sing,M̄-koh Mā Bē-īng Bô Tshap; Most observers believe the nuclear disaster possibility is remote, but it cannot be dismissed outright.

各國科技與經濟發展帶來了正負風險的效應,體現生活更便捷與享有更多元,但人們生活可能更操勞或更浪費。當今環境樣態也是累世人們所選擇的經濟發展的風險,甚拚過頭,致使人們應對系統性或不可分散的環境風險,災害已漸趨多樣,例如: 極端氣候、全球變暖、溫室效應、污染致災、核災輻災、怪異傳染病、颱洪災害、複合性災害以及其他人為或天然災難等事故。降減這種系統性的風險,除了碳使用者付費或碳交易等碳風險管理或碳金融政策之外,仍需靠人人參與正向的有意義的作為。核輻災似不可能發生,但也認為不能置之不理。盤點全球核輻災的潛在致災條件仍依存,除了管理疏忽或人為使壞或人禍(戰事...)外,尤處在地震火環帶(Ring of Fire)的國家(International Risk and Insurance: An Environmental-managerial Approach., Harold D. Skipper, Jr., (1997)/風險管理國際觀,賴麗華 Li-Hua Lai 編譯 (2004),pp353-380; pp651-652),發生複合型災害的客觀機率更是難測,導致各國對核輻災經過風險評估與能源發電轉型政策的揭露與討論,最後各國仍已顯露人們需對核輻災或人為使壞或甚人禍(戰事...)的風險承受與否的一種「抉擇」。面積不大的台灣的風險選擇也不例外,保持永續風險溝通與對話,因應管理風險真的準備好了?! 留給下一個世代是可永續的環境?!